2008/05/17澎湖林投牽罟新體驗上集
2008/05/17澎湖林投牽罟新體驗下集
PS:滿潮前二個小時,為牽罟的最佳時機
以地曳網捕魚俗稱「牽罟」,是古老的漁業作業方式之一,
其作業方法係以陸岸為據點,將網子載到適當海域之後,
向陸岸拉上而完成撈魚作業。
牽罟的捕魚方式,大家一起合力拉網,一起勞動,
凡是加入拉索行列的,就能分得漁獲物。現在已經
很少看到這種漁獲方式了,能看到的場合,多半是
做為觀光休閒活動。 「牽罟」其主要是以竹筏或舢
舨沿海岸撒網,而魚網兩翼為兩條長曳繩所繫成,
留在岸邊的人分成兩側,大家同心協力拉曳繩,
像拔河的方式將罟網拉回,大約40分鐘至1小時隨罟
網拉近,便可看到活蹦亂跳的魚、蝦,完成牽罟活動。
從前凡有沙灘的海灣處就有牽罟的捕魚,牽罟是當地重要的漁業。
牽罟的漁期是全年,一組罟槽約由14人合股為頭家,
共同出資購買一張罟網及木製罟網及木製罟仔船一艘,
頭家再依所佔股份各自招徠罟仔腳。一個漁村若有數組牽罟,
就會將沙灘海岸分區,再以抽籤方式輪流漁場的使用。
牽罟捕魚的日子,各罟槽的負責人就會到當日輪到的漁場等候,魚群浮現時,便立刻吹罟螺召喚罟仔腳一起來牽罟捕魚。作業時,罟網的一端固定在岸邊的木樁上,由5人乘罟仔船載罟網出海環繞半圈,順序下網,船再駛回岸邊,由1人入水牽網繩的另一端上岸後,岸上的人員再排成兩排合力拉起網繩的二端。牽罟的主要漁獲物的苦蚵仔、鰩仔、鰹魚等曬成魚乾及醃鹹魚的魚類。這種捕魚法一直到1950年代,漁船動力化之後才逐漸消失,但近幾年有些漁村為招攬觀光客,也偶而有牽罟的活動。 俗諺:「牽罟倚繩就分錢」「牽罟有人有份、大肚仔分雙份」
早期漁村缺乏大型動力的船隻捕魚,而捕魚方式多使用竹筏做魚撈作業,以求一家溫飽。到台灣光復的前後,因戰爭波及,而船隻大多損毀無法出海捕魚,便選一處魚獲量較多的區域,全村動員來「牽罟」參與魚撈作業。
進休四甲
薛郁珍
2095420047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