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11月3日 星期二

美味螃蟹料理法


















螃蟹知多少 秋天是螃蟹最肥也是最美味的季節了


如:1. 何種料理方式的螃蟹最好吃?
2. 如何吃螃蟹?
3. 如何做螃蟹料理?三種基本料理方式生吃、火烤和生吃可說是三種
基本的料理方法。

哪種料理方式最好吃呢?
哪一種螃蟹最好吃"的調查結果用科學方法,比較了三種螃蟹(生螃蟹、水煮螃蟹和火烤螃蟹)的美味成份(麩胺酸)的量,結果發現,火烤的最高、生的次之,水煮的最低。是否大多數人的感覺也是如此,我們先來看看針對 40 個人所做的"哪一種螃蟹最好吃"的調查結果。

蟹暗自增多的美味成份出人意料之外,調查了 40 個人,其中有 30 人 (75%) 都說水煮好吃,怎麼會這樣呢?是否有哪一種美味成份只有在水煮時才會散發出來呢?經調查發現,原來螃蟹還有一種美味成份叫"腺嘌吟核酸",水煮20分後會比生吃的多出 20 倍以上,這就是為什麼大家都覺得水煮的較好吃的原因了。
吃螃蟹的好方法既然,水煮的螃蟹最好吃,
我們就來請教產地的料裡師傅教我們水煮的秘訣:
1. 每公升水加 20-30g 鹽最適宜
2. 水滾開後,放入螃蟹 (記得腹部要朝上喔!)
3. 水煮時間大約是 18-20 分鐘
接著是如何輕鬆地撥下蟹殼:
1. 先用一手壓住腹部中心點,另外一手抓住一邊的蟹腳,
全部由關節處拔下來
2. 然後惕除不可吃的部份,就可以輕鬆的吃關節部份的肉了
3. 長腳蟹時,腳的部份,記得從腳關節上面約 1 公分處
折斷把腳腱取出後
4. 末端的腳尖同樣去除關節的部份,拿來當工具,
插入較長一節的蟹腳理部份,就可把蟹腳肉取出來了
冷凍的螃蟹要怎樣料理?
不是螃蟹季節,只能買到冷凍的水煮螃蟹時,
怎樣處理才會好吃呢?重點當然是在解凍的方法了,
秘訣如下:1. 先把外殼上的冰塊,快速地用水沖洗乾淨
2. 用慢速解凍法 (蓋上"濕"毛巾放入冰箱的冷藏庫
,約半天便可完全解凍了)解凍完畢就可直接食用
了若是冬天,想吃螃蟹火鍋時,記得把沒肉的蟹
腳尖取下來煮高湯用,剩下的部份,則等火鍋煮開
,川燙來吃比較好。 (切記:不要放在湯裡一直煮,
這樣美味都跑掉了,肉質也會變得稀鬆)。


螃蟹料理教學
A. 迷你奶焗螃蟹材料:冷凍水煮螃蟹肉 100g、
蛋黃 1 個、鮮奶油 70cc、會融化的起司 20g、胡椒少許
做法:1. 蛋黃攪拌一下,然後把蟹肉、鮮奶油、起司依續放入攪拌均勻
2. 加一點胡椒粉 (因為蟹肉和起司本身有鹹份,不需要加鹽)
3. 裝在杯狀的小形烤盤 (烤盤記得先塗一層奶油)
4. 先放入烤箱約 4-5 分鐘,烤到表面有點焦黃即可
5. 接著在烤盤上蓋上鋁箔紙,再放入烤箱烤個 7-8 分鐘讓裡面有
點沸騰的感覺

B. 豆腐羹材料:嫩豆腐 1/2 個、昆布少許、螃蟹罐頭 80g、
水 100cc、酒一大匙、味碄一大匙

做法:1. 先把把豆腐、昆布和水放在鍋裡、用小火加熱到豆腐中間變熱

2. 做芡汁 - 準備另一個鍋放入罐頭蟹肉、100cc 的水、酒和味碄
,然後開火煮開,煮開後加入少許的鹽,然後用 1小匙半的太
白粉加水攪勻,延著鍋子邊緣倒進去勾芡,然後倒入一小匙醬
油和一小匙薑汁就可關火

3. 把豆腐拿出來裝盤,淋上芡汁,便完成了


C. 西式海鮮湯材料:梭子蟹切塊 250g、橄欖油兩大匙、
大蒜1瓣、洋蔥1/2個、芹菜半根、白開水 600cc、
白酒1/2杯、蕃茄1個、高湯粉少許、番紅花少許
做法:1. 大蒜、芹菜和洋蔥切末,用橄欖油拌炒
2. 加入白開水、白酒和蕃茄入鍋 (註:蕃茄先把皮取下來切碎備用)
3. 加入高湯粉、番紅花 (番紅花沒有的話,不用加也沒關係)
4. 煮開後,把螃蟹放進去,煮個 7-8 分鐘即可
補充:螃蟹殼再利用螃蟹殼不要丟掉,可以拿來做高湯喔!做法:把蟹殼稍微烤焦,放入袋中敲碎,然後和昆布、白蘿蔔、胡蘿蔔和白菜一起熬煮一個小時,過濾即可。
進休四甲
施耀翔
2093404048










2009年11月2日 星期一

澎湖螃蟹簡介



中名:底棲短槳蟹 
科別:梭子蟹科 (Portunidae)
學名:Thalamita prymna (Herbst, 1803)
一般分類:甲殼類 
中文俗名:石蟳仔
體長部位:甲寬
採集地點:城前潮間帶岩礁海域 
特徵:
頭胸甲密生剛毛,前側緣具5尖銳齒,齒的末端均呈深褐色,以第3側齒左右兩齒間的距離最寬,第4側齒明顯的小於其餘側齒。後側緣內縮與後緣相接處呈弧形。前額具6個圓鈍齒,大致齊平;甲殼大致為暗藍綠色。左右螯腳相稱,各棘末端均呈深褐色,第4對步腳長節下緣具1長銳刺;螯腳掌節為褐橄欖色。 
生態:
棲息於潮間帶0~5公尺之珊瑚礁及礁岩地形,在澎湖各海域的潮間帶常可發現其蹤跡。 
分布:
薩摩亞群島向西分布至紅海及非洲東岸,北自日本往南至澳洲以北。 
資料來源:澎湖的蟹類






中名:光掌蟳 
科別:梭子蟹科 (Portunidae)
學名:Charybdis riversandersoni Alcock, 1899
一般分類:甲殼類 
中文俗名:石蟳仔、扁?
體長部位:甲寬
採集地點:鎖港南溝海域 
採集方法:底拖船漁業捕獲 
特徵:
頭胸甲寬約等於長的1.4倍,表面光滑,具有細微顆粒,分區清楚,中鰓區很腫脹;體色接近淡褐色,並分散有多處不規則形的白點。後鰓區域各有一白色圓點。螯足相稱整個表面光滑,指節細長,指端尖銳;螯足與頭胸甲同花色,二指前端為鮮紅色。 
生態:
棲息生活於30~60m水深之沙泥底。 
分布:
分布於日本、台灣、中國南海及東海、印度、阿曼灣、阿拉伯海。 
利用:
常混雜在俗稱扁虫截的漢氏梭子蟹一起販售。 
資料來源:澎湖的蟹類




中名:善泳蟳 
科別:梭子蟹科 (Portunidae)
學名:Charybdis natator (Herbst, 1794)
一般分類:甲殼類 
中文俗名:石蟳仔
體長部位:甲寬
採集地點:鎖港南溝海域 
採集方法:底拖船漁業捕獲 
特徵:
本種與顆粒蟳之外部形態相似,頭胸甲隆起,表面密生絨毛。螯足粗壯不等稱。本種蟹頭胸甲有兩種體色,較大個體者為鮮紅色;較小個體者為棕褐色。螯腳大致為鮮豔的紅色,步腳則與頭胸甲同顏色。 
生態:
棲息於水深30~50公尺之沙泥底,也有在岩礁地形棲息。 
分布:
分布於日本、台灣、菲律賓、中國東南沿海、馬來群島、印尼、印度、馬達加斯加及非洲東岸。 
利用:屬中大型經濟性蟹類。 
資料來源:澎湖的蟹類


中名:三齒梭子蟹 
科別:梭子蟹科 (Portunidae)
學名:Portunus trituberculatus (Miers, 1876)
一般分類:甲殼類 
體長部位:甲寬
採集地點:鎖港南溝海域 
採集方法:底拖船漁業捕獲 
特徵:
頭胸甲梭狀,寬幾乎為長的2倍,表面稍隆起,覆誚陴茪p的顆粒。螯腳粗壯,長於頭胸甲的寬度。末對步足呈槳狀。 
生態:
棲息於水深10~30公尺之含沙到沙泥至爛泥的基質海域上。 
分布:
分布於廣西、廣東、福建、浙江、山東半島、渤海灣、遼東半島、日本、朝鮮、馬來群島及紅海。 
利用:
屬經濟性蟹類,在澎湖海域產量不多。因產地多在金門及浙江沿岸一帶,故台灣通稱金門?仔。主要以拖網漁獲。在日本非常具經濟價值。 
資料來源:澎湖的蟹類




中名:武士蟳 
科別:梭子蟹科 (Portunidae)
學名:Charybdis miles (De Haan, 1835)
一般分類:甲殼類 
中文俗名:石蟳仔、扁?
體長部位:甲寬
採集地點:鎖港南溝海域 
採集方法:底拖船漁業捕獲 
特徵:
頭胸甲卵圓形,長度約為寬度的3/4,表面稍隆且密佈短絨毛,分區不清,中鰓區後緣附近具1對淺黃色眼斑。螯足長大且不對稱,表面具顆粒。頭胸甲與步足大致為暗紅色,螯腳和頭胸甲同為暗紅色但間雜粉紅色及乳白色斑。 
生態:
生活於10~30m水深之沙泥底。 
分布:
分布於日本、台灣、中國、菲律賓、新加坡、印度、阿曼灣及澳洲。 
利用:
產量較光掌蟳少,常混雜在俗稱扁?的漢氏梭子蟹一起販售。 
資料來源:澎湖的蟹類






中名:紅星梭子蟹 
科別:梭子蟹科 (Portunidae)
學名:Portunus sanguinolentus (Herbst, 1783)
一般分類:甲殼類 
中文俗名:三點?
體長部位:甲寬
採集地點:內垵北港、時裡、觀音亭及山水 
採集方法:籠具漁獲 
特徵:
頭胸甲梭狀,寬大於長的2倍,前側緣呈弓狀,後側緣與後緣相連成弧狀,頭胸甲後半部具3塊卵圓形的血紅色斑塊。螯足的長度略大於頭胸甲的寬度,指節很長,可動指基部具1血紅的斑點。步足後表面除軟毛外,光滑無刺。 
生態:
棲息於潮間帶(尤其是幼蟹)到水深30公尺,可發現在沙質到沙泥質的基質上。 
分布:
分布於印度-西太平洋區,包括夏威夷、台灣、中國東南沿岸、馬來群島、印度洋至非洲東岸,北由日本往南至琉球、菲律賓、澳洲、紐西蘭均有分佈。 
利用:
屬經濟性蟹類,主要利用籠具及底拖漁業常可捕獲。 
資料來源:澎湖的蟹類







中名:遠海梭子蟹 
科別:梭子蟹科 (Portunidae)
雄性之遠海梭子蟹背面觀雌性之遠海梭子蟹背面觀,甲寬112mm
學名:Portuns pelagicus (Linnaeus, 1766)
一般分類:甲殼類 
中文俗名:花?仔、?仔
體長部位:
甲寬
採集地點:內垵北港、時裡、觀音亭、青灣及山水 
採集方法:籠具漁獲 
性別:雄性 
特徵:
e部為青綠色,甲後部則散生棕斑。除眼窩內齒外,額部具四齒。 
生態:
棲息於潮間帶至80公尺深之沙泥底或岩礁區,包括礁岩、紅樹林、海草及海藻床。成蟹於繁殖季節洄游至 0~5公尺潮間帶沙泥底或岩礁交配產卵,幼蟹則在0~5公尺潮間帶沙泥底或岩礁可採獲,大約1年就成熟。 
分布:
廣泛分布於印度-西太平洋區,包括台灣、日本、琉球、菲律賓、澳洲、紐西蘭北部、大溪地、中國、泰國、馬來西亞、紅海及非洲東岸。 
利用:
主要漁獲方式拖網、潮間帶的刺網或徒手採集。一般以活蟹方式出售,個體大且含肉量多,為熱帶地方的重要食用種。澎湖的產季一般在4~9月份。本所目前已成左漸H人工養殖本種蟹,由於具經濟價值,常遭大量採捕,本所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於民國84年期間曾放流數萬尾的蟹苗,對漁業資源之加入量具有不錯之成效。 


進休四甲
許文忠
2095420010










2009年11月1日 星期日

牽罟

2008/05/17澎湖林投牽罟新體驗上集



2008/05/17澎湖林投牽罟新體驗下集



PS:滿潮前二個小時,為牽罟的最佳時機
以地曳網捕魚俗稱「牽罟」,是古老的漁業作業方式之一,
其作業方法係以陸岸為據點,將網子載到適當海域之後,
向陸岸拉上而完成撈魚作業。

牽罟的捕魚方式,大家一起合力拉網,一起勞動,
凡是加入拉索行列的,就能分得漁獲物。現在已經
很少看到這種漁獲方式了,能看到的場合,多半是
做為觀光休閒活動。 「牽罟」其主要是以竹筏或舢
舨沿海岸撒網,而魚網兩翼為兩條長曳繩所繫成,
留在岸邊的人分成兩側,大家同心協力拉曳繩,
像拔河的方式將罟網拉回,大約40分鐘至1小時隨罟
網拉近,便可看到活蹦亂跳的魚、蝦,完成牽罟活動。 

從前凡有沙灘的海灣處就有牽罟的捕魚,牽罟是當地重要的漁業。

牽罟的漁期是全年,一組罟槽約由14人合股為頭家,
共同出資購買一張罟網及木製罟網及木製罟仔船一艘,
頭家再依所佔股份各自招徠罟仔腳。一個漁村若有數組牽罟,
就會將沙灘海岸分區,再以抽籤方式輪流漁場的使用。   
牽罟捕魚的日子,各罟槽的負責人就會到當日輪到的漁場等候,魚群浮現時,便立刻吹罟螺召喚罟仔腳一起來牽罟捕魚。作業時,罟網的一端固定在岸邊的木樁上,由5人乘罟仔船載罟網出海環繞半圈,順序下網,船再駛回岸邊,由1人入水牽網繩的另一端上岸後,岸上的人員再排成兩排合力拉起網繩的二端。牽罟的主要漁獲物的苦蚵仔、鰩仔、鰹魚等曬成魚乾及醃鹹魚的魚類。這種捕魚法一直到1950年代,漁船動力化之後才逐漸消失,但近幾年有些漁村為招攬觀光客,也偶而有牽罟的活動。   俗諺:「牽罟倚繩就分錢」「牽罟有人有份、大肚仔分雙份」 
早期漁村缺乏大型動力的船隻捕魚,而捕魚方式多使用竹筏做魚撈作業,以求一家溫飽。到台灣光復的前後,因戰爭波及,而船隻大多損毀無法出海捕魚,便選一處魚獲量較多的區域,全村動員來「牽罟」參與魚撈作業。

進休四甲
薛郁珍
2095420047